close

高姓族人為本地區大家族,原籍為泉州府、安溪縣、積德鄉、新康里、大平社。

其入閩祖高鋼(1世)傳至7世惠連(肇基安平始祖)再傳至17世高山(肇基安溪大平始祖)。

 

高山字積簣因避元末之亂遷安溪卜居大平,子孫繁衍分為上下派13房(上派22世佛字輩,下派23世積字輩)(註15)。

高姓族人自稱上5佛下8積,至康熙領臺時各房苗裔(除下派2、5、7房)。

共10房自乾隆初年相繼渡臺居上淡水各地,隨處開發,舊時拳山堡(今臺北市文山區,臺北縣新店市、深坑鄉、石碇鄉)有尤是其開墾主要地區。

 

故各房於前清時期紛紛成立祭祀基金(嘗),放利生息買祀田收租,待有規模則購地建祖祠。其上派 3房、4房與下派長房、3房、4房建有祖祠(註16)。

 

咸豐年間派熙為追念7世惠連功德,舉事募集祭祀基金(嘗),逐年生息,迨明治41年(1908)集派下各房資金買下艋舺學海書院,改為高氏大宗祠。

 

一、高氏大宗祠(萬華)(註17)

原為學海書院,戊申年由高姓人士承買,改為合族宗祠。

此高姓大宗祠是由泉州府、安溪縣、積德鄉、新康里、大平社(舊地名)。

於清乾隆時度海來臺後,在大文山地區(為主)、六張犁等地,以開闢就緒,各房子孫昌熾。

乏合族宗祠故於日治時集資購買改為高氏宗祠。購買學院後因數迭其用,破壞不堪。

經明治41年 ﹙1908﹚承買後首次翻修、再經大正3年﹙1912﹚、大正10年﹙1921﹚、昭和10﹙1935﹚數次整修,始有今日之規模。

 

二、上派三房佛成公祖祠(景美)(註18)又稱祭祀公業高佛成。

乾隆初上派3房派下,渡海來臺在上淡水萬盛莊、內湖莊、阿泉坑、頭重溪、深坑仔、八芝蘭、上埤頭等地隨處開發。各派下子孫頗稱昌熾。

相傳於嘉慶年間,以開闢就緒,欲興祀典,圖報祖德。創設祭祀基金,經數十年經理,於光緒已卯年興工建祖祠。

至大正13年﹙1924﹚溪洪氾濫祖祠幾沒於水,且以歷年蟻害。遂決意翻修,自大正14年﹙1925﹚興工,隔年昭和元年﹙1926﹚完工。主祀始祖佛成公故稱佛成公祖祠(上派3房)。

 

三、上派四房佛福公祖祠(木柵)(註19)又稱祭祀公業高佛福。

乾隆初上派4房派下,渡海來臺在上淡水萬盛莊、內湖莊、阿泉坑、頭重溪等地隨處開發。各派下子孫頗稱昌熾。

相傳於嘉慶末年道光初年間,以開闢就緒,欲興佛福祖祀典,圖報祖德。

創設祭祀基金,經數十年經理,於光緒乙亥年興工建祖祠。

後因年久失修倒塌,後因派下裔孫感祭祖不便,再興建祖祠之意,遂購買六合五房住宅舊址,籌建祖祠。

自大正14年﹙1925﹚興工,至翌年(1926)年完工,為一兩進式之建築。主祀始祖佛福公故稱佛福公祖祠(上派四房)。

 

四、下派長房積傳公祖祠(原在木柵後改建于大坪林)(註20)又稱祭祀公業高積傳。

下派長房裔孫乾隆年間先後渡臺後,聚族於文山堡一帶,約在嘉慶、道光年間裔孫等。

思祖德宗功而興祀典,向同祖裔孫鳩資,凡兩次共加入者有72份。

先購置內湖庄祀租,後又買大坪林十二張祀田,以為例年祭祀之資。

每於定期11月4日憑祖公香爐一個隨值東而移動。

因往來不便議建祖祠於內湖中崙尾祖公山中,單落及左右護室,因故而輟工尚未舉行落成入厝就任憑崩塌。

自祖祠崩塌後例年祭典,俱在景尾集應廟舉行,迨至戊戌(1898)年承買萬華宗祠後,遂定在大宗祠內舉行。

由於裔孫聚居文山一帶頗感不便。重建祖祠之議興矣,因內湖中崙尾舊址白虎過迫,風水不佳,改在大坪林祭田中覓地以見,甲戌(1934)年動工,翌年乙亥(1935)全告完成。主祀始祖積傳公故稱積傳公祖祠(下派長房)。

 

五、下派三房積淵公祖祠(景美)(註21)又稱祭祀公業高積淵。

乾隆初年下派三房派下。相率接踵來臺後,聚族於文山堡萬盛莊、內湖莊、頭重溪、深坑莊等地,隨地開發自謀生計及開闢就緒至嘉慶、道光年間,有裔孫培註、鍾三、派裕、派廣、派汝、派克、標炎、標振、標義、標迪等11名發起。

為崇祀始祖積淵公,以謀和宗睦族,招集各派下捐金,集腋成裘,將積立金交房長宗親掌管,逐年生息以為歷年祭典之資。

並彫刻積淵公下總牌一位,定每年冬至日為例祭日期,輪流值當,在爐主住宅舉行,集應廟建成後改至廟裏舉行。

至日本領臺後,基金掌管者秉正無私善於經營,公款積餘數目銳增,於辛丑(1901)年買萬盛庄溪子口祀租,癸卯(1903)年增置萬盛庄溪子口祀租數段,大正12年(1923)再增置萬盛庄溪子口祀租一段,後因法律限制(不得登記為祭祀公業)不再購置祀租。

本房例祭原在景尾集應廟舉行,至戊戌(1898)年承買萬華宗祠後,即改在此舉行排定11月10日為祭典日期。因派下散處文山各地參與祭典往返不便。

甲戌(1934)年經決議擬在派下聚居的地點,自建故選小宗祠一所。故選萬盛庄溪子口祀田之內,於丁丑(1937)年擇日興工,翌年2月19日正殿完工,東、西廳以後再建。主祀積淵公故稱積淵公祖祠(下派3房)。

 

六、下派四房積祥公祖祠(木柵)(註22)又稱祭祀公業高積祥。

滿清領臺後。雍、乾年間下派四房裔孫,陸續渡海來臺墾闢耕種,聚族於文山堡內湖庄。

後因族眾繁衍,逐漸遷徒他鄉隨地昌熾。至嘉慶年間,眾裔孫等星居散處,恐情誼漸疏。並以開闢就緒,欲興祀典,圖報祖德。

遂聚族相議,創設祭祀基金,鳩集50餘份,按份醵金集腋成裘,逐年生息。

歷年有積承買田業,以其每年租谷正常收入充作祭典之資。

祭祀基金經營得宜所積漸多,因慮無祖祠祭典不便,遂有營建祖祠之議。

同治年間購內湖庄樟腳田,用作建祠基地,創建宗祠於此,主祀積祥公故稱積祥公祖祠(下派四房)。

後因祖祠迫近景美溪岸,漸被水崩壞,日治時期公議將原宗祠遷徙溝子口,丁未(1907)年竣工。

主祀積祥公故稱積祥公祖祠(下派四房)。

 

註15. 高烶深,《平安高氏族譜誌略–高氏源流考》,臺北,1955,頁6。

註16. 高烶深,《平安高氏族譜誌略–集應廟及大宗祖祠照片》,臺北,1955,頁3–16。

註17. 同前註,頁3。

註18. 高烶深,《平安高氏族譜誌略–集應廟及大宗祖祠照片》,臺北,1955,頁7。

註19. 同前註。頁9

註20. 同前註。頁11

註21. 同前註。頁13

註22. 高烶深,《平安高氏族譜誌略–集應廟及大宗祖祠照片》,臺北,1955,頁15。

 

文章出處:http://tw.myblog.yahoo.com/jw!uWh9fSSaFQXOL9_KO1FbuMuoqQ--/article?mid=62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mido96 的頭像
    mido96

    被遺忘的高氏-石碇小格頭竹坑

    mido9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4) 人氣()